美歐潛在關稅大戰(zhàn)對歐洲汽車業(yè)意味著什么?
來源:華爾街見聞
大摩研報仍對歐洲車企持謹慎態(tài)度。研報分析,若美國共和黨總統(tǒng)上臺,可能會增加歐盟車輛出口的關稅風險,德國車企受影響最大;但若美國公司稅率下調,在美設廠的歐洲車企所獲得的正面影響可能會抵消關稅的負面影響。
摩根士丹利周一發(fā)布研報表示,隨著美國總統(tǒng)選舉臨近,歐盟和美國之間的汽車關稅問題重新成為關注焦點。研報分析,若共和黨總統(tǒng)上臺,可能會增加歐盟車輛出口的關稅風險,德國車企受影響最大;但若美國公司稅率下調,在美設廠的歐洲車企所獲得的正面影響可能會抵消關稅的負面影響。
目前,歐盟對進口汽車征收10%的關稅,而美國對歐盟制造的車輛征收2.5%的關稅,但對輕型卡車和皮卡征收25%的高額關稅。因此,研報認為,可能受美國關稅調整影響的歐洲出口通常為高端SUV和轎車,因為這些高端產品對價格上漲的需求彈性可能更具韌性。
而在美國前總統(tǒng)川普的上一個任期美歐貿易摩擦頻頻出現(xiàn)的情況下,歐洲汽車板塊的表現(xiàn)就不如斯托克50指數。因此,研報認為,如果如果大約100萬輛歐洲制造的出口至美國的車輛面臨更高的關稅,可能導致歐洲汽車板塊投資者情緒和收益預期下降,以及汽車制造商銷量目標受挫。
而除去超高端豪車,德國品牌如BMWYY>寶馬、奧迪、奔馳和保時捷等非本地的美國銷量最高,因此歐洲的這些品牌供應商也可能對關稅變化十分敏感。其中,保時捷的美國銷售全部在歐洲生產,占其集團銷售量的25%;相比之下,寶馬和奔馳為8%,大眾為3%(間接通過保時捷受影響),Stellantis為1%,雷諾為0%。
研報估計,關稅上升對銷量的影響可能導致歐洲主要車企的EBIT下滑2%-10%,並可能進一步加劇OEM的利潤調整。
研報表示,歐洲廠商可以通過增加在美設廠規(guī)避關稅,但此舉較難做到。根據研報的分析模型,假設美國企業(yè)稅率當前的21%降至15%-20%,盡管部分歐盟OEM在美國已經部分實現(xiàn)了本地化生產,但大摩認為,增加高端轎車的本地化生產既不容易,也不會快速或廉價。研報估計,若實行在美設廠,Stellantis將受益最大,其次是寶馬和奔馳,但對每股收益(EPS)的影響相對較小,約為1.5%-2.5%。
實際上,德國OEM是從美國向歐洲出口汽車的主要廠商之一。研報表示,歐洲可能會選擇降低其10%的進口關稅,以緩解可能重新出現(xiàn)的貿易緊張局勢。因此,德國OEM的利潤率可能因此提升。
不過,大摩仍然維持對歐盟汽車板塊的謹慎態(tài)度。研報表示,預計2025年市場競爭加劇、價格和產品組合走低以及投資支出仍然較高,研報認為,汽車行業(yè)利潤率和自由現(xiàn)金流的前景非常不明朗。盡管歐洲汽車板塊三個月以來的疲軟表現(xiàn)(約-20%)使風險回報有所改善,但大摩認為,負面利潤周期才剛剛開始。因此,繼Stellantis、大眾、寶馬和奔馳的重大利潤警告之后,大摩對歐洲汽車股保持謹慎態(tài)度。
而可能出現(xiàn)的貿易摩擦,對德國的影響尤其重大。研報說,汽車行業(yè)在德國制造業(yè)中占據核心地位,且疲弱表現(xiàn)早于疫情爆發(fā)。汽車行業(yè)在生產、銷售和就業(yè)方面是德國制造業(yè)中最大的板塊,因此行業(yè)動態(tài)對增長具有重要影響,而對美國貿易占比例也較高(歐洲對美銷售的車輛中有一半產自德國)。全球貿易疲弱和國外競爭加劇帶來的結構性挑戰(zhàn)給該行業(yè)和德國整體增長模式帶來了壓力。
根據研報,若對美出口關稅上升10個百分點,將導致奔馳和寶馬收益下降1.3%-3%(取決于需求彈性假設)。相反,若美國公司稅率對美國本地產商品下調6個百分點,奔馳和寶馬的收益將上升約1.3%。如果進一步平衡此假設,完全均衡“本地對本地”產品和出口至美國的產品的影響,則在公司稅調整(正面影響)和關稅影響(負面影響)之間的比例范圍為1:1至1:2。
而若將這一比例帶入歐洲汽車在美國的銷售情況,即美國本地生產汽車占11.5%,而出口至美國的汽車占6.2%,研報發(fā)現(xiàn),美國公司稅率下調對歐洲車企整體收益的影響,可能會抵消甚至超過關稅帶來的影響。
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
市場有風險,投資需謹慎。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,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、財務狀況或需要。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、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。據此投資,責任自負。
相關文章
最新評論